《水》的说课稿

时间:2024-03-01 16:38:29
《水》的说课稿

《水》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科学教育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双层水》源自于宁夏人教版教材小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的基础上拓展、生成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红糖被溶解在水中后,糖不见了,水的颜色却发生了变化,他们感到很新奇,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并拓宽幼儿的知识层面,我开展了科学活动《奇妙的双层水》,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有关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对于溶解这一现象幼儿在小班时已经有所接触,但他们只是初浅的了解到:把某种能够溶化的东西放进水里就不见了,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和拓展,针对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对于某些活动,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是科学活动,应该从小就注意鼓励幼儿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勇于探究,培养他们关注周围世界、积极探索的的科学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发展认知能力”。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活动。在《奇妙的双层水》这个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操作、摆弄活动材料,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发现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究。大班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增强,思维更为活跃,动手操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渴望得到机会进行实践,因此,组织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既能有效地引领幼儿温习“溶解”这一知识点,又能恰如其分地向幼儿揭示饱和溶液和改变溶液密度等有关科学知识。

2、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幼儿感到迷惑、期盼获得帮助时,教师为他们揭开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秘诀,而后幼儿再进行实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大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培养其对科学现象探索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制出双层水。

(3)鼓励幼儿乐意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交流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操作能力。难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逐步认识和了解出现双层水这一科学现象的道理。

《奇妙的双层水》这一活动,教师重点设计了两次让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操作,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不同的科学现象,能在教师的引导、讲述中,逐步认识和发现:(为什么把红颜色的水慢慢倒进透明的水里,杯中透明的水就会分成两层,)原来是因为我们在红颜色的水中加了许多的白糖,这么多的白糖融化在水里,水就变重了,当我们把红颜色的水倒进透明的水里,水就自然分成了两层。

二、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幼儿参与操作科学实验活动的可行性做了铺垫,有利于幼儿顺利参与探索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实验,将会萌发动手操作的兴趣,而操作材料作为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这时则是他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在本次活动中,操作材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幼儿在操作中去尝试不断添加白糖、搅拌溶解、缓缓倒水直至实验成功,了解到这一科学现象的真实存在。

三、说学法

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孩子们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到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是:

1、独立探究法: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2、愉快参与法: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孩子主动、快乐的参与,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3、体验法:幼儿时期尤其需要通过各种感官和材料相互作用来认识材料的特性。在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在探索中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一个试一试的机会:即本活动开始的部分。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杯水——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颜色的水,鼓励让幼儿大胆进行猜想:“如果把红颜色的水倒进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变化?”教师在倒红颜水的时候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于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大胆的实验,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意发现、支持、扩展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支持下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激起幼儿主动进行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2、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中,通过有效地提问引起和促进幼儿的探究,引发幼儿思考。教师尝试着引导幼儿“简约的复演”科学家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把自己和教师的实验进行比较,教师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并提出一些有效性问题:“小朋友做 ……此处隐藏27686个字……,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更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从而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这也是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但是,他们对于水的熟悉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对水的零散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再在理性层面的支撑下,去拓展对其他物质的认识,最后在上升到科学认知的层面,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将这节课放到整册教材和本单元考察,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有效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须和基础,本次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三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水、醋、牛奶)、石头、木头各一块、树叶一片、网状图、分类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1张;

给全班同学准备: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

(一)说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零散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以“找水”和给物质分类这样比较贴近“玩中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从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逐步使学生掌握本课科学概念。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而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有老师的指导、答疑;既有师生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5、此外,本节课还采用了教学中最常见的讲解、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分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发展、创新,最大程度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本次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

以动画片的播放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由三个活动构成。

1.我们知道的水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水”已有认知进行回顾,并根据回顾及时填写气泡图。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记录,并不清楚及时记录的好处,教师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气泡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网状图的填写及后面的交流;

第二步认识网状图,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对水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由小组成员交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网状图,完善对水的认识。

2、水在哪个袋中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找水”的活动,来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运用摸、摇、听、闻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给物质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同时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匮乏,及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们的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讲解的知识简明、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们就设计这样的板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画在课题上的心形,相信比话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们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科学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