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08 12:24:20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篇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

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然后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课文,借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由于听到下课铃声,匆忙之间把“神话”写成了“神化”,拓展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3

今天学习《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组同学讲解为: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此时,班长陈洪凡提出异议,说:“这不能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同学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同学开始议论,我突然也感到诧异,因为自己做学生时老师就这样讲的,而且教了几年,一直都理解为 “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 。”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P311页)就是这样解释的:“京城氏之子帮助移山,也具有深长的含义。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此时我连忙追问:“为什么呢?”陈洪凡同学解释到:“这个村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没有大人来参加移山,这恰恰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时,卓盛同学补充说:“始龀,跳往助之”说明小孩很贪玩,因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时,大家茅塞顿开,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今天这节课是本学期开始到现在,我最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一课,也是再一次让自己深刻审视语文教学的一课。

“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假设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纷纷参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显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坚持奋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为一个年且九十的愚公不仅想了还做了,才显得愚公的伟大。这不也是对世人的讽刺吗?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拥护,说明当时世风中缺乏一种斗天斗地的英雄主义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个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这也使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时代意义。其实,下文的智叟只不过是众多不拥护愚公移山反而嘲讽愚公人员中的一个。

其实,愚公移山不仅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对《教参》(P311页)中“当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 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拥护。‘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人我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对“杂然相许”本身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是移山,在古代那种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当下也不过是开山钻洞。其次,“杂然”书下解释为“纷纷的样子”,说明人很多,《教参》本课的“疑难排解2”中写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因此用‘杂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么为什么下文却写“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家里人议事的时侯人很多,做事的时侯却只有三个人,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实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为迫于家里最高权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对愚公孝心与关心才囗答应的。所以说愚公移山时,不是众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热火朝天,相反应该是寂廖无人似的凄惨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高成仞的大山脚下倒腾。所以课文最后“帝感其诚”。正因为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才显得愚公气魄过人,面对无比艰巨的任务毫无惧色,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才显得愚公勇气可佳,信念执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动天帝,值得后人传颂与继承。

纵上所述,我又产生如下思考: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是与非两种选择,其实在是与非之间还绝大多数未知数。就像愚公与智叟,这中间还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样,只是智叟站出来当面指责的愚公,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这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有的人内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动上怕受了个罪怕被人嘲讽。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课文。为什么自己做学生时没有发现,做老师后备课没有发现,以前教过的学生没有提出异议呢?首先是对教参权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维。其次,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缺少一种独立性。第三,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开发缺少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没有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学生或其他学生没有深入地结合生活现实来思考问题。只是依赖资料书,人云亦云罢了。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4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14课《愚公移山》既是一篇神话故事又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们对这样的文章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把课文故事讲述一遍。有的同学讲述的平淡,有的同学则加上自己的猜想以及大胆的想象,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讲述完故事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时学生再读课文时就会很 ……此处隐藏10943个字……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2、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打开了学生的智慧之门,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鼓励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这一安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是阅读最高境界的体现。

二、教学失误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却缺少了这一部分,我感觉是一项很大的失误。

2、在教学中没有设计重点品味愚公这一艺术形象的环节。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馈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

三、改进措施

1、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

2、合作探究,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补充讲解有关寓言的文体知识,对本文愚公形象特点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具体讲解。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

《愚公移山》选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主要讲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感动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借此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同时还要积累常见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这也是古诗文基本要求。

这一课历来有许多的经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看法。而对第一课时,该怎么上好这样一节课呢?我反复阅读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发现书上强调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练,积累常见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仔细分析,这不就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目标吗。但是因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可能也听过了,这一课的字词难度也并不大,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经过分析预设,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朗读、积累、感知大意、初步体会愚公的形象。教学的过程我按三步走:读准、读懂、读深,把朗读贯穿始终。环节上我预设以学生的朗读、积累和理解为主。方法上采用比赛读、比赛找、比赛说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实施环节,我以让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导入,目的是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果不其然,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故事,但是说一两句话就完了,于是由口头表达引入到了书面文字的表达。朗读环节,因为这篇课文听着简单,但是里面还是有许多重点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对此,我采用了比赛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重要的读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赛评比谁读的准,学生们互评互比,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两次朗读,学生很快就把这一课的重要读音掌握了。在第二个读懂环节,我采用比赛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字词,以小组接龙比赛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认真阅读、勾画、圈点、比赛接龙,完成了积累字词的目标。对于第三个环节,我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这一个环节我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固定的思考题,就是想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学生们通过朗读、积累对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当时我的内心还是很窃喜的,认为预设的目标完成了。这时突然有一位男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课堂炸开了锅。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换个问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为”,这也是我第二课时想要完成的目标。距离下课也只有几分钟了,怎么办?如果问他原因,其他学生再讨论,显然时间是不够的,看着还有点小骄傲的那位提问的学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说,“老师觉得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先考你一个吧,愚公多大年龄”?他随口就答上来了,“九十”,于是我又追问了,九十岁的老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叫“爷爷”,我继续追问“文中称他为什么”,学生回答“愚公”,我趁机问“为什么后面加公字”,借机给学生讲了公的称谓含义,就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这时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追问“那我们该怎么把这个问题换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说出来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时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课程,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美、真挚的语言表达意思或情感,感知我们祖国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个人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简单的要上的生动有趣,难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的备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就要让学生展现自己,教师就要组织好课堂,做好引导者;同时要有把握整个课堂的能力,能灵活自如的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成智慧的课堂,学生的乐园。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