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1 16:39:07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选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篇文章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其原文如此: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子孙,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夺统治权斗争。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一神话只能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旨在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和开创新世界精神,讴歌古代先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讲是很具启发意义的。但今天把它选作课文用以教育千万之学子,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有文曰:课文的后半部分是“对共工英雄形象所表现的伟力的神话和讴歌”。

“我认为共工算不上英雄。”老师。教学时学生如是说。

公共何许人也?为何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和同学们做了以下的探讨:

共工是谁?在文释中也有定论: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关键在怒这一情绪是由何而发,文章始曰:“争为帝”是也。其行为如何,“触不周之山”耳。结果怎样,“天柱折,地维绝”。那么,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文章这样评价道,“他败得很壮烈,不愧为失败的英雄。”何谓英雄?在今天看来,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才可称之为英雄。从故事的起因来看是争帝,很显然共工与颛顼是为了各自的部落的利益而争战,为自己的权力而战。因此,共工代表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不能称之为英雄的。

共工又因战败而怒,进而触不周山,说明其心胸狭窄,气量小,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与坚韧。也就是说共工没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逞一时之匹夫之勇,又怎能担当一个部落领袖的重任。岂能称为英雄乎!

总之,我认为共工怒这一情绪和触不周山这一行为也是今天教育之价值观所不提倡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的把共工为争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这样的行为看做是英雄之举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受其误导,失败就该发怒,发怒就得不计后果的去行事。这是一个多么可怕地情感趋向。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习先民的那种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不要一味的强调共工这一人或神是如何的英雄,这与课文所选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成绩下来了,另人非常失望。

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我们对“三不学生”群体力不从心。

现在多数班里,有众多不听课、不做作业、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可以称为“三不学生”。

他们很“强大”,他们为数众多,“成绩稳定,动手能力强”,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相互团结相互依靠,四处游击,东方不亮西方亮,按起葫芦起了瓢。

他们很“自信”,他们相信老师们拿他们没办法,他们知道老师“君子动口不动手”,都是“纸老虎”,没有过不去的坎,坚持就是胜利。

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要怕谁不用怕谁,一怕领导,二怕班主任,但不用怕老师,有的连班主任都不用怕。对有些“牛”的同学老师们敢怒不敢言,谁管不了他们谁无能。老师领导没他们团结,各人自扫门前雪。

学生完不成作业、不听课、在任何一课的不守纪律靠个人的力量已不能得到有效制止,老师吆喝半节课不如领导在门口站一站,但领导四面出击累个半死也管不过来。只可惜我们领导老师间只有相互的指责埋怨,而这只会让事情更遭,让我们的工作更被动。

要减少这部分学生的影响,我们教师、班主任、领导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还要依靠负责任的学生的帮助。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调皮学生都走群众路线了,我们还搞窝里斗,能消停吗?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欣赏文章美。

一、导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

我的太阳

——写给盲童

高洪波

太阳是圆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阳是热的,就像冬天的火炉。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阳;太阳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见太阳,却看见了一切。

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乐的盲孩子 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读课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快乐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读:

(1) 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

(2)影子从哪里来?

(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三)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

(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 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帮助?

(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

(五)重见光明的盲孩子

(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美读

(3)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

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

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

3.盲孩 ……此处隐藏7179个字……上的投入。这半节课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这样能行吗?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好呢?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几乎令我寝食难安。作为一堂面向全省的公开课,备课组给我的定位是:深挖教材,上出新意。为了实现这一定位,我对教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教材的编写者更加强调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加凸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和培养,同时,也为广大教师进一步发挥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做一种自觉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专业特长、个人智慧,既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使教材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二、深入研究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在《棋王》的备课过程中,我对教材的节选部分和原文进行了反复研读。并参考大量的评论文章,对作者阿城的成长历程、创作经历、作品风格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对寻根文学这一特定的文学潮流进行再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对《棋王》这部小说背景和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忽略了对小说中“老者”这一形象的分析和探究,只是简单地把他当作一个陪衬人物处理。后来备课组的老师觉得忽略“老者”的做法不妥,提醒我对文本中老者的外貌、语言、动作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读。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我对文本中“老者”出场的一段文字进行了仔细阅读,发现简短的文字里面暗藏乾坤!于是,我改变了第一次试讲时简单处理“老者”的做法,把“老者”当作一个重点和难点来分析,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老者”身上承载的文化内涵。这一做法完全超出传统的《棋王》教学设计,另辟蹊径。事实证明,这一“创新”之举深受学生欢迎,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这一节公开课增色不少。

三、打破常规,大胆取舍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举措。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按照小说教学的惯用思路,围绕情节、环境、人物三个要素进行探讨。课堂思路清晰,中规中矩。同行听完后,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自己讲完后也觉得不满意。究竟缺少了什么呢?新意!经过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到,作为一堂公开课,一堂在同行面前展示的研讨课,中规中矩是不行的,没有自己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不行的。于是,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情节和环境这两个要素大胆舍弃,而重在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这样课堂重点突出了,学生探究的中心明确了,舍弃了一些枝节问题,为重点问题的探讨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在备课组的同仁对作品反复讨论过程中,他们又给我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谁是真正的棋王?对于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一开始无法接受,我认为小说中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王一生是当之无愧的棋王!后来我和备课组的同行对作品再次进行研读和探讨,渐渐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在最后的公开课中,我采用了这个问题,结果,学生在认真预习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独到而新颖的见解,整堂课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了最精彩的环节!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令听课的同行赞叹不已!没有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发现和设计如此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可能将这个问题演绎得如此精彩。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对创造性使用教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值得永远探索的命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总结经验,开创有效教学的新境界。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今天早上的教学任务是“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为了课上的活动能更好进行,课前我对学生的课桌重新布置了一番。第三节上课铃一响,我和往常一样,精神饱满地走入教室。受到课前一件事的启发:某位学生带了个酷似口香糖的小玩意来到班级,在这玩意上有静电,用以恶作剧。我以此为例,请一位遭到恶作剧的学生来讲述当时他的动作,并指出此学生缩回手的反应为“缩手反射”。接着请了一位学生上台示范“膝跳反射”的过程,由此引出反射的概念并根据挂图介绍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此时发现学生的表情比较茫然,显然难以理解反射的整个过程。我接着出示了“膝跳反射”的模型,通过模型让学生了解了膝跳反射的整个过程,再请刚才示范的学生讲述发生“膝跳反射”时他体内的发生的事情,在我在引导下他最终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解了一遍。 提问:反射对人体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根据课前恶作剧的例子思考。由些说明一个反射所需时间很短。接着安排学生完成活动:测试“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时间。先介绍活动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两点注意事项:

(1)请参加学生闭上眼睛,避免分心;

(2)注意力要集中,但也不要过于敏感。请20个学生(10个男学生10个女学生)在课前安排好的位置上围成圆圈完成活动,测试次数共10次。根据测试结果请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完成一次“握手——握手”反射活动中,体内发生了哪些事件?

(2)比较10次的测试数据,有怎样的规律?影响反射完成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如果测试人数再增加或减少数10人,测试数据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4)即使是训练有素的足球守门员,面对射来的点球也常常扑空。对此作出解释。 根据讨论结果,我作出了结论:完成一个反射所用时间很短,因些人体能够比较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的过程。最后总结: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此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并大多数能理解反射的过程,教学效果不错。此节内容较为抽象,如能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几个例子,效果应会更好些。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开元盛世》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它主要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论证唐朝的繁盛。经济史学生积累知识较少,也不好理解,为此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感觉乐于接受。如学习开元之治时,利用书简上开元年间“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时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统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思考回答,既巩固了上节课贞观之治的内容,学习了开元之治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习盛世经济繁荣这一重点子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开元年间,出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景象,除了板书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你还从哪感受到当时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上,我还设计了学生归纳知识点,分组讲解等活动,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并利用教材单元彩页和教科书上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梳理知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