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等式教学反思1在学习不等式这一章的时候,发现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参入进来。可能是因为这一章刚开始学习内容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吧。从这里我们也看出来了。很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以前的基础相对差一些,碰到问题时他们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去做。久而久之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自己也没办法了也只能放弃了。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要给他们找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多增加一些自信心。慢慢的他们自信有了,那么他们的成绩也会提高一些。再就是发现这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正面引导,反复提问,检查落实,勤于督促,利用激励式评价“你能行”,“你会进步的”抓好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后进生不良习惯的转变。使他们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等式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等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就单单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是一个由浅及深的过程,首先,学生先接触方程的概念,从概念中发现方程是等式,再通过比较发现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有些等式却不是方程。再通过集合图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发现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这时回过去细细品味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应该可以对方程有更深刻的理解:等式里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字母,那不管是有字母(未知数)还是只有数字,这些都是等式;但在这其中,只有含有字母(未知数)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我们平时教学,为了简单易懂,往往会让学生记简单的方法,比如看有等号的就是等式,有等号又有字母的就是方程。这是将方程和等式关系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联系。要想构建方程的含义就必须从等式来看,由此反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等式到方程这样一个知识变化的过程用几张静态的图片是不行的.。
它割裂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因此我觉得采用实物的天平来变化地演示,可以让学生将等式更合理地迁移到方程,仔细观察,其实课本也是这样子地安排,只是限于表现形式,让老师误以为是几张图片。第二张图片是将第一张图片中地鸡蛋换成木块(未知数),第三张图片是将第二张图片右边加上50g,第四张图片是将右边再加上50g,最后一张图片是将左侧地50g换成木块(未知数)。在通过例1认识了等式以后很快我们便能找到这些含有字母地等式,从而明确:等式中可以都是数字也可以有数字和字母(未知数)。
接着,自然而然地介绍:但含有未知数的这些等式又有个特殊地名字——方程。这个时候方程的含义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样子的教学,我觉得知识是生长的,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和碎片化的。
等式教学反思3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等式教学反思4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事物息息相关,都是有联系的。知识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世界,知识与世界“互映”。形象地说,知识也像一张大网,所有的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学习的新知识只是网上的几个“结”,它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也就是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源头在哪里?还要清楚这些知识会流向哪里。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也有过这么一段观点:“源”,就是知识的源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的位置;“流”就是这一知识有哪些应用,将来要“流”向哪里。
众所周知,教师需要一方面对知识的“源”与“流”进行梳理,即所谓的备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学生脑海中这些知识的“源”与“流”会呈现怎样的精彩,即所谓的备学生。这是每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学生呢?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进行对 ……此处隐藏6766个字……场销售的方案选择问题,还有巩固题中的修路问题和电脑的销售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应用题是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还是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注意题目的相关字眼,如:“不少于、至少、不多于等”,应强调学生出现以上字眼的一般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相应的应用题。
等式教学反思13本节教学,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回味。
1、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知识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懂得的程度就越高。导入的恰当、合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衔接和理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对新知识起到设疑、点拔的作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例过马路、跷跷板体验生活中的不等式,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参与欲,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拓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既可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又让学生产生学习不等式的需求,也使学生对解不等式的方法有了很自然的联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必要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定。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习不等式时,类比方程、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掌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利用数轴把解集讲解得非常透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用处。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最后的小结,不是流俗的学习内容小结,而是思想方法的小结,它起到了提纲挈领,梳理总结的目的。
3、重视数学的“再创造”
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是:改善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建构者。留给学生的作业:完成课外探究题,借助数轴归纳求不等式的解集一般规律。教学时重视了数学的“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需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地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反复研究、探索、思考、概括,亲身经历“再创造”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自主获得知识。
总之,教学设计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培养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独立思考精神。
等式教学反思14十月十一日早上,第三节课我上了公开课《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节。由于课间操的延迟,导致本节课准备的三个内容,只完成了其中的两个。
本节课内容虽说简单,就是不等关系的表示,两个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不等式的性质。其中后两个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但我教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基础最差的学生,所以对他们来时。刚脱离《数列》学习的苦海,又再次进入《不等式》的火海之中,对于他们来说一样是煎熬。
不等关系的表示掌握还算凑合,课本上的内容感觉也是一知半解,由于时间(课间操耽误了十分钟)紧的缘故,原本计划中的第六题我删除了,两位数的表示怕学生一时半会还难以理解。原本的两个实数比较大小,只是简单说了下依据,具体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例题也没来得及讲,学生的练习更谈不上。另一个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学生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遇到具体的应用,学生把刚才的性质又抛到九霄云外,凭空想象人云亦云,似乎根本与性质又联系不起来。不等式刚才强调了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不能相减,但如a>b,c b-d,遇到负号不知道转化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几乎全班学生都在纠结之中,不知如何去做;诸如a>b>0,c bd同样也在纠结之中,同正同向不等式刚才强调只能相乘不能相除,但遇到不同向,不同正就又不会转化。学生的现状真是让人崩溃,
课后同仁热评,感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后的总结反思的教学,强调不够,只是轻描淡写一语而过,没有具体说明二者的区别。
2、 不等关系的表示何时用“大括号”何时用“或”没有说清楚,有的.同学在做第四小题时,用逗号模棱两可。
3、 同一习题演板人过多,显得凌乱。
4、 学生的做题格式板书强调不够,学生做的不整齐,也没指出。
通过同仁的热议和自己的反思,感觉自己在备课上还下的不够,没有吃透学生,对学生基础薄弱视而不见,淡化了本该强调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及时纠正养成书写的规范。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对于他们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可忽视。
等式教学反思15在讲完不等式的性质后,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安排三个课时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在简单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注意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即类比思想),学会用数轴直观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形结合思想);第二课时:熟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三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通过简单的.类比解方程,学生很快掌握了解不等式的方法,而且对比起方程,不等式题目的形式较简单,计算量不大,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动笔解答。
但是巡堂时发现出现以下问题:
一、由于没有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认真分析解方程与解不等式的区别:在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负数时,不等号忘记改变方向。
二、过去遗留的问题:
1去括号的问题
2去分母的问题
3系数化1的问题
三、未知数系数含字母,没有分类讨论
解决方案:1、在课堂巡堂时,检查每个学生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发挥学生的力量,开展“生帮生”的活动
3、课余对还未掌握的学生进行课后个别辅导
4、安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小测,及时查缺补漏。